关于甜味剂的科学解读

时间:2020-12-07 16:16:56     浏览:577 

关于甜味剂的科学解读

  • 关键词:甜味剂是什么;种类比较;谣言

摘要: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,“三减三健”的健康生活方式广受推崇,为积极响应减糖号召,甜味剂行业率先发力,掀起“无糖化”风潮,促进全民健康的同时还有望抓住红海中的蓝海掘金机遇实现新发展。

 

糖对健康的影响,人们最早认识的大概是对糖尿病人的危害以及对于肥胖的影响。近年来,糖尿病、龋齿等疾病给我们的饮食带来很大困扰,糖分摄入过多会诱发一系列病症。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,吃的更营养、吃的更健康逐步成为消费者关心的重点,因此,无糖、低糖的健康食品备受人们喜爱。

 

低脂低热的食品添加剂将成为主要发展趋势。甜味剂是一类十分重要的食品添加剂,在应用中需要满足食品生产的四项要求-安全标准的要求、口感品质的要求、符合工艺的要求、成本低廉的要求。那么,用来代替食用糖的甜味剂大家了解吗?何为甜味剂?食品中常见的可用甜味剂又有哪些?

 

认识甜味剂

 

根据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(GB 2760-2014),甜味剂是指能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。

 

甜味剂按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两类;

按其甜度可分为低甜度甜昧剂和高甜度甜I味剂;

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;

 

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、麦芽糖、淀粉糖和乳糖等糖类物质,虽然也是天然甜味剂,但因长期被人食用,且是重要的营养素,通常视为食品原料,在中国不作为食品添加剂。

 

属于非糖类的甜味剂有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。天然非营养型甜味剂通常具有热量低的特点;人工合成甜味剂甜度高、热量低,在人体内不进行代谢吸收,又被称为非营养型甜味剂。

 

目前,我国可用在食品中的甜味剂共有20种(不包括蔗糖等营养型甜味剂),在GB 2760中也明确规定了甜味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。

 

常用的甜味剂比较

 

1)安赛蜜(AK糖)

具有良好口感和稳定性,与甜蜜素1:5配合,有明显增效作用。

 

2)甜蜜素(环己基氨基磺酸钠)

对光热稳定,耐酸碱,不潮解,甜味纯正,加入量超过0.4%时有苦味,常与糖精9:1混合使用,使味感提高。

 

3)木糖(D-木糖)

在人体内不能消化,与木糖醇比较,无清凉口感,参与美拉德反应,适用于调味料。

 

4)甜菊糖(甜叶菊苷)

耐高温,不发酵,受热不焦化,碱性条件下分解,有吸湿性,有清凉甜味。浓度高时带有轻微的类似薄荷醇苦涩味,但与蔗糖配合使用(7:3)可减少或消失。与柠檬酸钠并用,可改进味感。

 

5)甘草甜素(甘草酸三钾盐)

甜味释放得较慢,后味微苦,稳定性高,不发酵,具有增香效果,但不习惯者会感不快。多用于调味料、凉果及保健食品,也可用于啤酒、面制品增泡。在调味料生产,常按甘草甜素:糖精=3~4:1比例,再加适量蔗糖可使甜味效果好,并缓解盐的咸味、增香;用于糖果,多与蔗糖、糖精和柠檬酸合用,风味独特、甜味更佳;在咸腌制品中,可避免出现发酵、变色及硬化现象。

 

6)葡萄糖

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,其热量与蔗糖相近,在低甜度食品中可与蔗糖配合使用。也属于填充性甜味剂。

 

7)糖精(糖精钠)

甜味强,耐热及耐碱性弱,酸性条件下加热甜味渐渐消失,溶液大于0.026%则味苦,婴幼儿食品不得使用。

 

8)阿斯巴甜

人体摄入后在体内转化成天门冬氨酸和苯丙氨酸,口感接近蔗糖,无不愉快后味,不耐热。苯丙酮尿症患者忌用。

 

9)乳糖

·在保存挥发性香味和口味方面能力较强,对产品色素有良好的保护作用。

·加热可产生焦化,用于烘培食品可使外观呈金棕色。

·具有吸湿性,可保持面制品和甜食中的水分并使其柔软。

·可帮助发泡稳定。

 

10)三氯蔗糖

用蔗糖作原料生产,口感最接近蔗糖,耐热,在酸性至中性环境下十分稳定。

 

11)果葡糖浆

甜味纯正,越冷越甜,甜味较其他消失快。用于饮料有清凉感,不掩盖果汁原色原香;用于果脯果酱生产,有利于抑菌,吸湿保水;对面包、糕点可使其松软;用于冰激凌生产可防止冰晶。

 

科学看待甜味剂

 

近年来,关于甜味剂存在很多谣言。例如,人工合成甜味剂会致癌。1977年,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发现使用糖精会使大鼠诱发膀胱癌,该研究促使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禁止糖精的使用。随后研究结果证实,大鼠致癌的机理对人类并不适用。于是在2000年,美国又将糖精从潜在致癌物名单中删除。

 

到目前为止,国内外的研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人工甜味剂会导致癌症。根据GB 2760的规定,纽甜、甜蜜素、阿斯巴甜、三氯蔗糖等甜味剂,在食品中都有严格的使用范围和限量。在标准制定前,添加剂都经过了严格的毒理学测试。例如,阿斯巴甜,早在1965年就已经被研发出来,但直到1981年才被FDA批准,在经过了16年的安全测试后才上市。

 

所以,只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,规范添加甜味剂,不进行长期和过量的食用,是没有致癌的风险的。

 

另外提醒,很多标明“低糖”、“无糖”、“低热量”的甜味食品并不是真的无糖,其中所使用的甜味剂虽然热量很低,甚至无热量,但是大多数会增加食欲,反而使热量的摄入增大。

 

小结

 

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,无糖和代糖食品的流行,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。对于甜味剂,不必谈“剂”色变,正确了解甜味剂的功能特性,严格规范甜味剂的添加使用,科学看待甜味剂的争议谣言,做懂常识的“食品人”。

 

 

 

声明:知料网发布的学术文章均由供稿单位提供,仅供行业交流,不代表本网观点,如有数据或宣传有关问题,请联系本网运营官(邮箱:403175523@qq.com)